|
在中国历史上,又称商朝或殷商。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至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也是中国第一个有记载的王朝。之所以有“殷商”这个名字,是因为殷朝的都城迁徙频繁,直到其后裔班班迁至殷国才稳定下来。商朝也被后人称为“殷”或“殷商”。商代是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国家政权初步建立,奴隶制社会秩序稳定。一、商朝的建立:商人的始祖是契,他受托于商邑(今河南商丘),帮助夏国始祖侯治水,称部落为商。夏朝最后一位君主夏桀即位后,其行为之残暴,令中原人民再也无法忍受。此时,夏朝的统治已经遭遇严重的内忧外患。此时,纪律严明、能力卓越的商部落首领成汤,看到夏朝因暴政而逐渐衰落、背叛亲人,也踏上了征途。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夏桀知道成汤正在征伐诸侯,扩张商国的势力,就派使者将成汤召至夏王都城,并下令将他囚禁在夏台(夏朝监狱)。成汤的部下伊尹、仲虺闻讯,收集了许多珍宝、玩器、美女,献给夏桀,请求释放商汤。于是夏桀下令释放了成汤。这次入狱,让诸侯和方国忠之间更加恐慌,纷纷投奔商朝,愿意帮助商汤消灭夏朝。成汤继续以其美德而闻名,并动员了一支军队,迫使邻近的部落纷纷加入他的行列。在与夏桀决战之前,成汤歼灭了一些听从夏桀命令的方国部落人,并斩断了夏桀的羽翼。鸣条之战:一切准备就绪后,公元前1600年左右,商汤率领商兵与夏军在明朝(山西夏县以西)决战。商汤选了七十辆良车,六千刺客,互相联手,采取战略大迂回,绕道至夏都以西突袭夏都。结果,夏朝军队大败于鸣条。这场战争标志着夏朝灭亡的转折点,成汤后来成为商汤。他建立了中国第二个王朝——商朝。二、商朝的衰亡与崛起:商朝共经历了31位君主。商第八代王仲丁即位时,国家逐渐衰落。当时,嫡长子继承制度被废除,兄弟和儿子们都得到了王位继承的支持,继承权之争出现了混乱。一百多年来,从仲丁到盘庚,商朝的历史进入了衰落时期。由于诸侯没有出庭,因此被称为历史上的第九次叛乱。盘庚迁殷、武丁中兴。盘庚是商代中期的一位贤君。即位后,决定迁都首都迁移到殷(今河南安阳)。迁移到殷地具有三个好处。第一,殷地的土地更加肥沃。第二,迁都之后,一切都要从头开始,皇室和贵族都会受到压迫。第三,新都城比较安全,外界干扰少。,王室内部的矛盾得到缓解,社会经济也迅速发展。盘庚因而被誉为“中兴”大师。继位的盘庚的侄子武丁也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对外,他出兵征伐夷方、巴方、蜀及虎方等地,扩大了商朝的疆域和势力范围。积极发展国内生产,促进了制造业的繁荣。青铜工业取得突破,出现了司母吾大方鼎、偶方彝、三联甗等重型兵器。此外,在纺织、医药、交通、天文学等领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此时正是商朝的鼎盛时期。三、商朝的灭亡:武丁死后,商朝逐渐开始衰落。时间是商朝最后一位国王帝辛(商纣王)的时代。传统史学中,纣王酗酒淫色,用兵手段,受过重刑,是一个与夏桀一样的暴君。与之相关的建议有饮池肉林、炮刑等。然而,后人对此却引起了很大争议。出土的甲骨文让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有了一个重要的发现:其实,商王辛少年英勇,曾多次率部东征,征伐莱邑。长江流域为中国领土向东南扩张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持续的战乱使得国力大大消耗,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对西北的控制力减弱,给周部落提供了可乘之机。牧野之战:周武王姬发结八联军与商军在牧野(今新乡附近)的决战。经过600多年的历史,殷朝在商纣王统治时期就已经陷入危机。如今,陕西中部地区是领主部落居住的地方,但到了姬昌,国力增强,周围的诸侯纷纷联合起来。公元前1050年,周文王姬昌病逝,其子姬发继位。这时,商朝爆发了内战,帝辛杀死了自己的叔叔比干,并囚禁了另一个叔父箕子。武王决定趁机出兵讨伐商人。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周武王亲自率领300辆战车、3000头猛虎、数万步兵东征。听到周军来的消息,他大吃一惊,只得武装众多奴隶和俘虏,练武行军,与守卫京师的军队作战。战争的结果当然是周武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辛帝见大势已去,便回到朝歌,登上鹿台,披衣珍珠玉石,烧死。在历史的长河中,商朝为中华文明增添了许多色彩,拉开了中国可考历史文化的帷幕。重要贡献包括:1、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刻在兽骨、龟甲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发现的最古老、较为完整的文字。2、青铜文化:我国的青铜文化历史悠久,商代的青铜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3、天文:商代非常重视天文观测的传统,殷墟卜辞中有很多对天文现象的记录。4、数学成就:商代甲骨文中的数字明确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十进制、奇数、偶数、倍数的概念,具备了基本的计算能力。5、音乐: 从商代开始,中国音乐开始分为民歌和宫廷音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