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族自契至汤,十四代,有八次迁徙;自汤建立商王朝定都亳(今商丘)以后,因王位争夺(人祸)和黄河泛滥(天灾)的原因,至盘庚共计十代发生了五次迁都。盘庚迁都(今安阳)后还将“商”改“殷”,这是为何? 最近我琢磨了一下“商”和“殷”的甲骨文,发现二者并无本质上的太大区别,都是“生殖崇拜”一一女人分娩。关于“商”我曾经解读过“商”的造字本意,今天再来扯一遍。 专家们给出的甲骨文“商”有许多款。 但出现频率较高的是下面两款。 对甲骨文“商”进行分解,很显然是上“辛”下“丙”。 对于“辛”,由于甲骨文大家将其解读为“刑具”,以致对很多含“辛”的甲骨文的解读都产生了影响一一误读讹解,甚至无法解读。 其实“辛”的甲骨文很浅显易懂:“辛”是女人分娩(生孩子)。 分娩过程的苦被称为“辛苦”。借用到植物,植物结果如同人类生子,也可用“辛”表示,而刚结的果实味道苦涩,故称为“辛味”。对于“丙”,我曾在解读“十天干”中认为“丙”的造字本义是指“女人的双腿”。带“口”的“丙”是特意强调这是“女人(男丁女口)”的双腿。 所以,甲骨文“商”本质上就是“辛”,也是指“女人分娩”,只不过“商”比“辛”多画了“女人腿”,更加有美感和诱惑力。 顺便重温一下古代的计时器一一滴漏。 关于“殷”“殷”的字源演化过程如下图。 将“殷”的甲骨文汇集如下。 甲骨文“殷”的构成:“身”+“殳”。“身”一一怀孕的女人。“殳”一一手持物击打。难道是“打孕妇”?显然盘庚不会以“打孕妇”作为族名和王朝名。百度恶补了一下,发现在古代受医学水平所限,产妇都是在家生产,有条件的会请个稳婆(接生婆)。但接生婆的水平用现在的眼光看实在不敢恭维,有时甚至是草菅人命。古代接生婆在助产引产时,会用各种代代相传的土方法,比如:用手推压产妇腹部,甚至用擀面杖碾压产妇腹部。 所以,甲骨文“殷”不是“打孕妇”,而是“引导帮助孕妇产子”,也是“女人分娩”,强调了“引导助产”,这是对顺产的一种祈祷。总结盘庚将“商”改“殷”,本质上并没变,都是生殖崇拜,都是寓意“女人分娩”。“殷”增加了“引导助产”,可能是当时的人认为通过引导助产可以大大提高顺产率,减少母婴的死亡率。感谢阅读(文中图片均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