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其祖先契随禹治水有功,被禹封于商丘,建立商国,商朝自商汤伐夏到武王伐纣共31帝,分别为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甲,廪辛,庚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历时554年,本文任以大事件叙述商朝历史。1商汤伐夏商国是夏的方国之一,汤即位时,夏王桀暴虐无道,汤见夏国势日衰,便积极备战欲取夏而代之,但夏王朝毕竟延续了四百余年,商国要打败夏绝非易事,于是汤为灭夏做了充足的准备①迁都毫地,积蓄力量汤从商丘迁都毫地,远离夏王朝的控制,开始积蓄粮草,招兵买马,召集人才,为灭夏创造条件,最出名的便是伊尹仲虺二人,并与大族有莘氏联姻,获取支持②消灭葛国,卧底夏都葛国是商国的邻国,也是夏桀的耳目,是商发展的障碍,所以想要灭夏,必须灭掉葛,于是汤便率大军攻灭了葛国并吞并葛的领土,商的势力大大增强;并且汤为摸清夏的实力,派出伊尹去斟鄩侦查,伊尹在斟鄩获得桀宠妃妹喜的宠信,获得许多重要情报③剿灭韦顾,征伐昆吾汤灭葛后,剿灭许多零散小部落,汤再度挥师西进,汤与伊尹决议先灭韦国,商军压境韦国迅速灭亡,随后又迅速扑杀顾国,顾国形单影只根本不是商的对手,也迅速灭亡了;昆吾见商伐灭二国,便率先向商发起进攻,但被商军大败,汤趁势吞并昆吾。④起兵伐夏,鸣条之战汤经过数年的发展将得到的领土消化,实力已经能够颠覆夏的统治,于是汤立刻召集军队,以伊尹,仲虺为辅起兵伐夏,在鸣条与诸侯们会师并与夏军相遇,汤在阵前宣读伐夏誓词,联军士气得到极大的鼓舞,大战开始联军已势不可挡夏军溃败,桀见败局已定,逃亡三㚇,联军随即进攻三㚇,最终擒获夏桀,汤将夏桀流放南巢的亭山上。2伊尹辅政汤生有三子分别为太丁,外丙,仲壬,由于太丁早逝,王位由外丙继任而外丙仅在位三年就去世了,王位又落到仲壬身上,而仲壬也就在位两年就又死了,如此频繁的王位更迭为什么没有对新生的商王朝造成影响呢?伊尹就起了很大作用,以一己之力稳定商的政权,并且在仲壬死后伊尹将王位顺利过度到太丁之子太甲身上,太甲继承王位后,伊尹开始教太甲如何治国,将其祖先的规矩告诉太甲,而太甲也逐渐开始厌烦,最后破坏了这些规矩,伊尹自然不能容忍这种行为见劝阻无效便将太甲放逐汤的坟墓前,此后朝政由伊尹执掌,太甲在汤墓三年充分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决意改变,做事雷厉风行起来并帮助老弱孤寡,已经具备了帝王之风,伊尹看到太甲改过自新,便亲自将太甲迎接回王宫,将政权重新交还于他,伊尹放太甲的故事流传于各个诸侯国,诸侯们更加臣服于商了,伊尹持续辅政直至沃丁时期才去世。3九世之乱沃丁以后,历经太庚,小甲,雍已三朝,商的国力平稳上升,直至太戊时期已经有中兴的局面,但是兴盛的背后却面临着危机,小甲,雍已,太戊皆为兄终弟即,可见兄终弟即和父死子继一样在商都为合法的传位制度,这两种矛盾的传位制度到仲丁时期引发混乱,仲丁两个弟弟先后夺取王位,造成商的衰弱,外壬时期姺与邳两个候国叛乱,河亶甲时期为了稳定王位又将都城迁往相,河亶甲死后其子祖乙即位,祖乙时期黄河频繁泛滥使商进一步衰弱,祖乙之后历经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王位的争夺一直存在,直至盘庚即位,局面才出现好转,从仲丁到阳甲这一段时期王位的传承一直在兄终弟即与父死子继相互转换造成的不稳定的局势将太戊创造的中兴局面消耗殆尽。4盘庚迁殷九世之乱让商在天灾与人祸夹击下面临亡国之危,而盘庚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选择再次迁都,此前商朝在仲丁时期从旧都毫迁到嚣,河亶甲时期又迁都相,祖乙时期迁都到耿后又到庇,南庚时期迁都到奄,到盘庚这次已经是商朝第六次迁都了,盘庚无疑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相较前几次迁都,虽也成功却没有影响到贵族的力量,大量人口仍在贵族之手,而盘庚的迁都则不同,由于其利用“天命”与“先王”两面大旗获得民众的支持,从而成功打击贵族势力,商王的权威得到大大加强。5商纣亡国盘庚迁殷虽让商得到中兴但没有解决最根本的继承问题,兄终弟即的现象仍然非常常见,商中后期东方东夷部落与西方周部族双双兴起使商再次面临危机,文丁时期杀周候季历,商周交恶,帝乙时期东夷大肆进攻商,帝辛是一位强横的帝王,在位时期多次征伐东夷,对东夷投入了大量兵力,对内残杀比干,九候,鄂候等忠臣,重用费仲等奸佞,对待西方周部族,帝辛囚而不杀姬昌,最后竟放虎归山,导致周对商仇恨加剧,姬昌归国后,积蓄力量一举消灭东方的黎国,版图扩大,诸侯归顺,只待时机成熟,一举灭商,姬昌死后周武王姬发即位,公元前1047年,周兵出师伐商,与孟津与诸侯会师,而帝辛紧急调遣军队回师,于牧野集结,联军率先进攻,商军大量倒戈,牧野之战的胜利如鸣条之战一样属于压倒性的,周武王趁势进军朝歌,于鹿台斩下帝辛头颅,至此立国554年的商王朝就此落幕。 |
|